动态资讯
News Center在焊接车间的保护气瓶里,在食品冷链的干冰运输中,在化工合成的反应釜旁,二氧化碳无处不在。但并非所有“CO₂”都可通用——工业级、焊接级、食品级对气体纯度、杂质、水分乃至气味都有截然不同的要求。
二氧化碳检测,正是区分“能用”与“好用”、“安全”与“危险”的关键环节,而《GB/T 6052—2011 工业液体二氧化碳》正是这道质量防线的技术基石。
这份标准将工业液体二氧化碳划分为三个等级,其核心差异不仅在于纯度(99%、99.5%、99.9%),更在于对“隐性杀手”的控制:焊接用二氧化碳必须检测一氧化碳、硫化氢、磷化氢等还原性杂质,因为它们会在高温电弧下与熔融金属反应,
导致焊缝气孔、脆裂;高纯级则对水分露点提出严苛要求(≤-65℃),防止在低温管路中结冰堵塞;所有等级均要求“无异味”、“无游离水”,确保使用过程不污染、不腐蚀设备。
二氧化碳检测的方法设计极具现场实操性。纯度测定采用经典的“氢氧化钾吸收法”——取100mL气样,通入KOH溶液,被吸收的体积差即为CO₂含量。仪器结构简单(附录A有图),操作快速,两次平行测定误差要求≤0.05mL,确保结果稳定可靠。
油分检测更是“土法智慧”:将干冰置于滤纸上,待其升华后观察是否有油渍残留,“无油迹”即为合格,直观有效。
水分控制是另一大重点。标准要求从“气相”取样,采用“露点法”(GB/T 5832.2)测定,避免液相取样因压力变化导致的误差。对于焊接级和高纯级,露点必须分别控制在-60℃和-65℃以下,这意味着气体中水含量需低于几十个ppm,
否则在低温钢瓶或焊接喷嘴处极易结霜结冰,造成设备故障。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还原性杂质”的检测方法。标准采用“氨制硝酸银比色法”:将1000mL气样通入含硝酸银和氨水的比色管,若存在CO、H₂S、PH₃等,会与银离子反应生成黑色或黄色沉淀,导致溶液浑浊。与空白管对比,“同样澄清无色”方为合格。
这一方法成本低、灵敏度高,特别适合工厂实验室快速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