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News Center一瓶工业二氧化碳是否合格?不能只看压力表,更不能凭经验“闻一闻”。真正的质量控制,必须依靠标准化的二氧化碳检测流程。《GB/T 6052—2011》不仅给出了技术指标,更提供了从抽样、检测到判定的完整操作指南,
是工厂质检员、采购验收员、安全管理员手边必备的实战手册。
检测第一步是“代表性取样”。标准规定,瓶装产品按批量2%随机抽样,不少于2瓶、不多于5瓶;大容积储罐则需逐罐检测。取样必须从“液相”取二氧化碳用于纯度、油分检测,从“气相”取样用于水分、还原物检测——这是为了避免相态变化引入误差。
任何一项不合格,需加倍复检;仍不合格,则整批拒收。
纯度检测是核心。操作时,将样品气通入“二氧化碳快速测定仪”,用300g/L氢氧化钾溶液吸收CO₂,吸收前后体积差即为纯度。仪器吸收器容量100mL,最小分度0.05mL,精度±0.01mL。关键细节在于:吸收前需用1000mL以上样品气充分置换管路;
吸收后需平衡内外气压再读数;两次测定平均值为结果,差值不得大于0.05mL。这些细节,决定了数据是否可信。
油分和游离水的检测,强调“眼见为实”。游离水采用“倒置法”:将钢瓶倒置10分钟,微开阀门,无水滴流出即合格。油分检测则取约10g固体二氧化碳(干冰)置于定量滤纸上,待其完全气化后,滤纸无油渍即通过。
这两个方法无需复杂仪器,却能有效拦截可能污染设备、影响工艺的物理性杂质。
气味检测看似主观,实则有规可循:开阀30秒后,用手扇闻,“无异味”即合格。这一步常被忽视,却是防止化工副产气混入的关键屏障——某些含硫、含胺杂质的二氧化碳虽纯度达标,但异味刺鼻,绝不可用于食品或精密场合。
对于焊接用二氧化碳,必须加测“一氧化碳、硫化氢、磷化氢及有机还原物”。方法是将1000mL气样以60–70mL/min流速通入含氨制硝酸银溶液的比色管,与未通气的空白管对比,若出现浑浊、变色,则判定不合格。
该方法对ppm级杂质敏感,是保障焊接质量与工人健康的重要防线。
二氧化碳检测不是实验室的独角戏,而是贯穿采购、仓储、使用全流程的质量控制。标准还要求气瓶余压不低于0.2MPa、充装量不低于最大充装量的90%、出厂附带质量合格证——这些看似与“检测”无关的条款,
实则是防止空气倒灌、确保足量供应、实现质量追溯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