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News Center

颗粒物与总杂质:高纯气体检测中的“隐形”挑战

更新时间:2025-09-18点击次数:

在高纯气体——尤其是应用于半导体制造、液晶面板、光伏电池等尖端领域的特种气体——的质量控制体系中,除了氧、氮、水分、碳氢化合物等“看得见”的化学杂质,还潜藏着两类“隐形杀手”: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与总杂质含量(Total Impurities)。它们虽不具化学活性,却能以物理方式破坏纳米级工艺,是良率杀手、设备隐患与质量黑洞。GB/T 18867-2014《电子工业用六氟化硫》与GB/T 16942-2009《电子工业用气体 氢》虽将其列为技术指标,却标注“由供需双方协商”,这一留白恰恰揭示了其检测的复杂性、标准的未成熟性与行业共识的渐进性。


一、颗粒物:看不见的“工艺刺客”

颗粒物指悬浮于气体中的固态或液态微粒,粒径通常在0.1 μm至数微米之间。其来源广泛:


生产环节:反应器内壁剥落、过滤器破损;

充装过程:钢瓶内壁锈蚀、阀门机械磨损;

输送系统:管路焊接残留、密封圈碎屑、洁净室落尘。

其危害极具破坏性:


堵塞微孔:在CVD、蚀刻设备中堵塞0.2 μm级气体喷嘴,导致流量不均、工艺失效;

引发缺陷:在晶圆表面成为异质成核点,诱发电路短路、断路或漏电;

污染腔体:沉积于反应腔内壁,影响温度均匀性与等离子体稳定性。

检测难点在于:


无国标方法:目前依赖激光粒子计数器(LPC),但采样流速、压力补偿、粒径阈值(如≥0.1μm或≥0.3μm)缺乏统一规范;

采样代表性差:颗粒易沉降、吸附,采样管路过长或材质不当即导致数据失真;

校准溯源难:标准粒子悬浮液与实际气体环境差异大,仪器间比对困难。

因此,标准“留白”实为务实之举——鼓励用户根据工艺容忍度(如5nm制程要求≤1颗/ft³ @0.1μm)与供应商协商检测条件、验收限值与责任边界,形成“定制化质量协议”。


二、总杂质含量:以“已知”控“未知”的智慧策略

相比颗粒物的“不可测”,总杂质含量采用了巧妙的“差减法”逻辑。GB/T 18867-2014规定:SF₆中总杂质体积分数≤10.0 ppm,并给出计算公式:


SF₆纯度(%)= 100 - (Σ各项杂质含量) × 10⁻⁴


换言之,总杂质 = 100 - 纯度(换算为ppm),而“各项杂质”指标准中明确列出并检测的组分:O₂+Ar、N₂、CF₄、CO、CO₂、CH₄、H₂O等。


这一设计蕴含深刻工程智慧:


规避“未知杂质”困境:高纯气体中可能存在未被识别或无标物的痕量组分,直接测量“总杂质”技术上不可行;

聚焦“关键少数”:通过控制已知主要杂质总和,间接确保未知杂质处于可接受水平;

依赖检测体系完整性:要求所有列出杂质必须使用仲裁方法(如He-PDHID、CRDS)精确测定,误差累积可控。

例如,若测得O₂+Ar=1.2 ppm、N₂=0.8 ppm、CF₄=0.5 ppm、H₂O=0.3 ppm,其余杂质合计1.5 ppm,则总杂质=4.3 ppm << 10.0 ppm,判定合格。即使存在未测组分,只要其浓度极低,不影响整体纯度。


三、从“协商”到“标准”:未来检测体系的演进方向

当前“供需协商”模式虽灵活,但不利于规模化供应与质量追溯。行业正推动:


颗粒物检测标准化:参考ISO 14644(洁净室)或SEMI F57(气体颗粒测试),制定采样规程、仪器校准与报告格式;

在线监测集成:在供气管路中嵌入实时粒子计数器,数据直连MES系统,实现动态质量管控;

总杂质智能化计算:GC/MS或CRDS多组分分析仪自动输出各杂质浓度,软件实时累加并比对限值,减少人工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