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News Center

氢能源氨浓度标准看似宽松,实则对电池系统影响重大?

更新时间:2025-08-25点击次数:

氢能源的氨浓度标准规定为每摩尔低于0.1微摩尔,这个看似很宽松的标准,其实对电池系统影响很大,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其中的重要环节。


氨属于碱性化合物,其危害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能够与Nafion膜中的磺酸基结合,转变为磺酸铵。测试结果显示,在1000小时后,质子传输效率会降低15%到20%。其二,氨还会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作用,产生碳酸铵。这种产物的颗粒直径介于0.1微米和1微米之间。这些颗粒会堵住扩散层的通道,让气体输送变得困难得多,结果就是形成了浓差极化。


离子选择电极法是测量氨含量的核心方法。首先,要对样品进行加工,借助稀硫酸让气态氨转化为铵根离子,以此消除气体的干扰。氨电极可以探测到每毫升含0.005微克的NH₄⁺,它的检测区间介于每毫升含0.01微克到1000微克之间。为了得到准确检测值,需要添加EDTA络合金属离子,同时把pH值调高到11以上,这样就能消除有机胺类物质带来的影响。


氨的0.1 ppm标准并非随意决定,而是基于科学研究的。通过分析中和的临界点,发现每克Nafion膜吸附0.1微摩尔氨气,质子传导的活化能会上升8千焦每摩尔。从沉积动力学的角度分析,当0.1 ppm氨与50 ppm二氧化碳在80摄氏度环境下共存,每小时会沉积0.3微克每平方厘米的碳酸铵。系统误差必须加以考虑,电堆内部水分流动会造成稀释作用,实际膜片接触到的浓度差不多是气相浓度的二十分之一。


多项研究显示0.1 ppm标准切实可行,该数值对质子传导率影响显著,浓度稍作调整便会使性能产生剧烈变化,氨气略微增多就会让质子传导率明显下降,这种效应在经过1000小时后更为突出,沉积物的生成情况与温度及气体浓度相关,不同环境里碳酸铵的生成量也不尽相同,这些发现共同表明0.1 ppm是一个关键的界限值。


这项要求看似笼统,实际上对燃料电池系统作用显著。它有助于维持离子通道的通畅和气体传输的顺畅,保障燃料电池的正常工作。如果氨含量超出标准,电池的性能会下降,使用寿命会缩短,使用成本也会增加。所以,必须认真执行这项规定。


质子交换膜电化学装置中,每次检测含氨量,都是为了确保燃料氢气的纯净度。燃料氢气纯净,燃料电池才能正常高效运行。我们要不断优化检测手段和操作流程,确保燃料电池系统稳定运行。


对于当前氢燃料标准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提出意见,也请大家帮忙点个赞,转发一下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