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News Center《中国药典》2025年版在气体分析领域,特别是针对药用包装材料的气体阻隔性能测试,展现了从“材料本位”向“系统思维”转变的清晰脉络。
这一转变的核心,是标准不再仅仅关注一片薄膜的单一性能,而是将整个药品包装视为一个动态的、与内容物相互作用的保护系统。
显著的体现是通则4007《药包材气体透过量测定法》的修订,其适用范围从2020年版的“药用薄膜或薄片”一跃扩展至“药用包装材料或容器”,这意味着西林瓶、铝塑泡罩、输液袋等整体包装件的氧气、水蒸气透过量正式纳入了标准化的检测范畴。
这一扩展直击行业痛点——实验室里测得再完美的薄膜数据,也无法完全模拟实际包装在储存过程中因结构应力、密封完整性变化等因素导致的性能衰减。
为了支撑这一系统性扩展,新版药典对测试方法的边界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精细化切割。它明确划定了压差法与电量分析法(库仑法)的“能力圈”。
压差法被限定于薄膜或薄片的测试,而库仑法虽然仍专用于氧气检测,但在附注中明确其可扩展至包装容器,并指明需配置“容器试验支架”。这种“方法-对象”的匹配,避免了检测方法的滥用,确保了数据的可比性和科学性。
更关键的是,术语体系的重构强化了这种区分:“气体透过率”用于描述材料固有性能,而“气体透过量”则用于量化整个容器的气体侵入总量,单位上的差异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警示,提醒使用者对象不同,评价体系亦应不同。
这种系统化思维的延伸,也体现在对检测流程的人性化调整上。旧版药典将厚度测定列为所有测试的必要步骤,这对于形状复杂、厚度不一的整体容器而言,不仅操作困难,且意义有限。
2025年版果断将其改为“按需执行”,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实际检测场景的深刻理解,将标准从教条的束缚中解放,使其更具实用性和灵活性。这种“去形式化”的趋势,反映出药典的修订正从追求面面俱到的“大而全”,转向解决核心问题的“准而精”。
与此同时,对先进检测技术的整合与规范,构成了另一条更新主线。四部新增的通则,如0471《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和0408《原子荧光光谱法》,虽然不直接用于气体透过量测定,但为包装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和元素杂质研究提供了标准方法,这些信息对于理解气体透过机理、追溯材料源头问题至关重要。
而对0521《气相色谱法》等经典通则的持续修订,则确保了其在分析药用气体本身(如混合气中的杂质)时,依然保持技术前沿性,支持更复杂的分离和更灵敏的检测。
从药包材的全面覆盖到方法应用的界定,从术语单位的科学区分到操作流程的务实优化,再到对关联分析技术的前瞻性布局,2025年版药典的更新方向清晰地指向一个目标:构建一个以“药品包装系统”整体性能评价为核心的、更具适应性、精确性和实用性的质量控制生态。
它不再满足于提供一套测量工具,而是致力于引导行业建立一种更全面、更贴近真实世界的风险评估视角。
当标准的目光从单一材料的“点”扩展到整个包装系统的“面”,我们是否已准备好,将这种系统性思维同样应用于药品从生产到患者手中的每一个风险环节?